蠶的啟示

Willis Wu
3 min readJan 26, 2018

--

記得初小的年代,我們都需要唸自然科學,藉此了解身處世界的自然環境。那時候,老師要求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買一些蠶蟲、然後將牠們養大,好學習昆蟲的成長生態。

這些比我手指要粗的幼蟲,牠們只會不斷吃桑葉長大。我曾經摘過不同的樹葉測試牠們的食慾,卻是不瞅不睬。後來牠們結繭、破蛹,變成長著翅膀而不會飛的蠶蛾,便像戒掉母乳的嬰孩一樣不再吃桑葉。

老師沒有教我們蠶蛾吃什麼維生。當時無論我在牠們面前放著桑葉、抑或擺著各樣的花朵,他們依然不為所動,最後靜靜的死去。長大後翻查資料,原來蠶蛾成蟲的時候生命短暫。牠們破蛹而出後便會立即與異性交配,其中雄性蠶蛾交配過後會先結束生命,而雌性蠶蛾亦會在產卵過後死去。

每一種生命都有其獨特的狀態。蠶蟲只吃桑葉,對於其他植物的葉子一概不理;熊貓只吃竹葉,相信給牠們桑樹枝也只能變成玩具。不過這類簡單的道理看似人人都明白,在教會的生態運作起來卻不是人人能夠掌握,結果張冠李戴,一切變得不倫不類。

作一個比喻說:在教會年齡層日趨老化的情況下,好些教會領袖都會把問題歸咎於青少年的屬靈狀況不足,繼而認為團契小組需要以查經為惟一的方向。當教會以「教二代」為主打,他們因父母的緣故而走唔甩,相信這些團契小組仍然可以正常運作;只是當教會以鼓勵街外的青少年參與教會聚會為重點,若非對方思想過份早熟,必定會在初中階段已投降告退、不必再談信仰栽培。結果一個本來要是傳福音的群體,頓然變成嚇怕人的組織。

以上的比喻,不是指出青少年不應該接觸聖經,卻是說明偃苗助長只會是得不償失、事與願為。畢竟生於不同的年代、處於不同的年紀,也總有他們的性格特質。若我們只會把自己視為好的東西強加於對方身上、卻不曾認識對方的性格、喜好和需要,就像把昂貴的菜蔬放在蠶蟲面前,牠們卻轉頭繼續吃著桑葉,一切付出只是對牛彈琴。

不過,牧養會眾不應該偃苗助長的同時,卻不是要教會一成不變。毛蟲雖然以綠葉維生,只是當牠們破蛹化蝶,也就再無視青青綠草,卻以各式花蜜作為主要食糧。就是在牧養的過程上,我們必需明白當信徒認真尋找上帝的同時,他們必定不會甘於原地踏步、享受當下的安舒。故此,牧者和信徒領袖必需要在多方面裝備自己、承認自己某些方面的限制,亦需要培育信徒自我發掘的空間,否則某一天黔驢技窮,面對教友的疑問也只有亂吹一通、或以個人權威無理壓過。

當然,從初信到委身,整個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。作為教會的「上一代」,牧者和信徒領袖必需要與會眾並肩而行、按著他們成長的需要而給予適當的指引。今天的社會,我們往往強調口裡所說的大道理,卻忽視了生命行動流露出來的見證。教會是見證的群體,而真實的見證需要生命的同行。盼望作為教會的一份子,我們都能夠以同行的生命成為「下一代」的見證,並在他們生命的不同階段給予適當的栽培與牧養,而不是指責與批評。

保羅說:「對軟弱的人,我就作軟弱的人,為要贏得軟弱的人。對甚麼樣的人,我就作甚麼樣的人。無論如何我總要救一些人。凡我所做的,都是為福音的緣故,為要與人共享這福音的好處。 」(哥林多前書9章22–23)分享福音、建立生命,需要的是我們一份對人的委身、也是一份願意將心比己的同理心。

--

--